詹伯慧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

邮箱: tzbh@jnu.edu.cn

电话: 13922133972

个人简介


姓名:詹伯慧

性别:

出生年月  1931  07  

所在部门: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办公地址: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901

 

詹伯慧教授,1931年生,广东饶平人。1953年毕业于由王力教授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从师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和著名方言学家袁家骅教授。历任武汉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30年,1983年调入广州暨南大学任教授,1985年任暨大复办后首任文学院院长,兼任汉语方言研究室(1994年更名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

詹教授为我国语言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力量。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建立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1991年开始招收攻读汉语方言学博士研究生。迄今詹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9人。1994年我国首批5名攻读汉语方言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授博士学位,其中出自詹伯慧教授门下的就占了4位。如今詹教授的门生都已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的骨干力量。语言学界把这支富有活力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戏称为詹家军

詹教授研究勤奋,成果丰硕,获得广泛赞誉。詹伯慧教授从教67年(19532020)来在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早年参加由北京大学袁家骅教授主持的《汉语方言概要》的编写工作,负责编写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两章,约占全书50万字中的.三分之一。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汉语方言的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很大。詹伯慧教授已刊著作逾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先后出版过《汉语方言文集》(日本东京龙溪书舍,1982)、《语言与方言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方言 共同语 语文教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增订本2006)、《詹伯慧(19532008)語文評論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詹伯慧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等六部个人论文选集。他还主编了一套通俗性、应用性的《大家小书》,他自己的《语文杂记》(2010)作为首册出版。他主编的广东省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果《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本,198719881990)、《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4)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8)等多次获评为国家教委和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他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获评为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由他主编、粤港澳三地一批粤语学者共同编纂的《广州话正音字典》以及由他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在2002年相继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广州话正音字典》为我国第一部方言正音字典;《广东粤方言概要》于20055月荣获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政府奖),是广东语言学科大量著作中获此殊荣的唯一一部著作。

詹教授在辞书的编纂方面也卓著成绩。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多年,主持该字典的收字审音工作。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方言分科的副主编,撰写了许多方言方面的条目。2013年冬他以82高龄接受学校返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以首席专家身份负责主编465万字上下两卷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这部被誉为汉语方言学史上一座丰碑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于2017年出版问世,受到广泛赞誉。先后获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2019)、中华优秀出版物(2020)、国家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

詹教授努力推进各种交流,影响遍及海内外。詹教授屡屡应聘到境外一些著名的学府讲学。1980年至1982年,他作为我国教育部推荐的首位学者受聘到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为中日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开了先河。他的《现代汉语方言》一书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当年听他讲课的日本学生,如今大都已成为日本汉学界的知名学者。此后詹教授先后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1990)、新加坡国立大学(1998)、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1998)、香港大学(1986200020042017)、香港中文大学(19871992)、香港科技大学(2005)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1995)等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他所授的课和他所作的学术讲演都给听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詹教授全心投入,成绩斐然,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赞扬。詹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和1997年他连续两度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0116月,他更获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是全省获此殊荣的16位社会科学家中唯一一位中国语言学家。1988年他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和1998年又连续两届出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2000年,他连续两届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曾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并曾连续担任第一届至第十七届(1981-2013)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自1986年起,他连续被选为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20多年。  

一、论文类

[1]《关于当前闽南方言工作的一些思考——在“闽南方言资源保护与应用论坛”上的发言》,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2]《“岭南词宗”詹安泰》,中国书法,2018.

[3]《〈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说略》,方言,2018.

[4]《杂议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学术研究,2017.

[5]《保护和善用语言资源》,语言战略研究,2017.

[6]《 把语言作为资源来认识》. 人民日报,2016.

[7]《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与汉语方言学科建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略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学术研究,2015.

[9]《我与语言学结缘六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10]《大力加强汉语方言的应用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1]《让汉语拼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语言文字应用,2013.

[12]《再接再厉,把海外汉语方言的研究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在第三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上的发言詹伯慧》,北方语言论丛,2013.

[13]《杂忆家父詹安泰与饶宗颐先生的深情厚谊》,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14]《浅论汉语言学科建设和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5]《对汉语言学科建设的一些浅见》,学术研究,2013.

[16]《汉语言与中华文化漫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7]《粤语是绝对不会沦陷的——对出现“废粤推普”风波的一些思考》,学术研究,2011.

[18]《岭南词宗  风范永存——纪念詹安泰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岭南文史,2011.

[19]《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语言科学,2011.

[20]《跟进语文发展  善待语文资源——跟青年朋友谈语文学习》,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21]《广东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2]《湘西乡话的语音特点》,方言,2009.

[23]《湘西乡话的分布与分片》,语文研究,2009.

[24]《汉语方言研究30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5]《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学术思想研究专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6]《粤语研究与粤语应用》,学术研究,2008.

[27]《濒危方言的研究大有可为——评丘学强〈军话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8]《让汉语拼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语言文字应用,2008.

[29]《广东省的汉语方言》,方言,2008.

[30]《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31]《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读〈海南闽语语音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2]《汉语方言“VXVX”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07.

[33]《粤语研究的当前课题》,方言,2007.

[34]《结合“推普”开展方言研究的良好范例——喜读〈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当代广西,2007.

[35]《结合“推普”开展方言研究的良好范例——喜读〈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6]《略谈饶宗颐教授与“潮学”的兴起》,岭南文史,2007.

[37]《对“平话”问题的再认识》,贺州学院学报,2007.

[38]《略论方言地区的双语应用问题》,语文研究,2006.

[39]《海南诸语-om- ɔm-op- ɔp的相关分布》,民族语文,2006.

[40]《我看客家方言与〈中山客家话研究〉》,学术研究,2006.

[41]《同根同祖,同源同声——漫谈海内外汉语言文化的互动》,岭南文史,2006.

[42]《粤方言语法研究的当前课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43]《两岸四地语言文化互动潮流观察》,北京日报,2005.

[44]《汉语方言的研究及其应用——纪念吕叔湘先生》,语文研究,2005.

[45]《一部反映香港社区词的辞书》,学术研究,2005.

[46]《粤方言语法研究的当前课题》,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47]《广东饶平上饶客家话的两字连读变调》,方言,2004.

[48]《粤语研究的当前课题》,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49]《语言文字研究突飞猛进的十年——为〈广州市志〉(19912000)而作》,汉语学报,20042:89-92.

[50]《当前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2004.

[51]《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52]《当前“推普”的一些思考》,学术研究,2003.

[53]《不断攀登高峰,不断创造辉煌》,方言,2003.

[54]《关于广西“平话”的归属问题》,语文研究,2003.

[55]《方言分区问题再认识》,方言,2002.

[56]《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学术研究,2002.

[57]《近两年粤语研究的实绩与新趋势》,学术研究,2002.

[58]《历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的回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59]《从实际出发思考香港的普通话教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2.

[60]《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1]《汉语方言词典收词小议》,中国语文,2001.

[62]《重视语文教育  加强应用研究——詹伯慧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

[63]《广东语言文字应用调查的若干启示》,学术研究,2001.

[64]《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方言,2001.

[65]《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

[66]《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7]《不断进取,不断开拓,把客家方言的研究推向新台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8]《〈电视新闻语言学〉一书出版》,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

[69]《“推普”的欣喜与尴尬》,北京日报,2000.

[70]《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方言,2000.

[71]《一部多有突破的大词典》,辞书研究,2000.

[72]《〈汉语方言大词典〉:取舍之间见功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73]《粤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

[74]《客家方言研究的可喜成果——读王李英编著的〈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语文月刊,1999.

[75]《广东语言科学在飞跃发展》,学术研究,1999.

[76]《再论语言规范与语言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

[77]《近20年汉语方言学学术活动述评》,学术研究,1999.

[78]《〈方言〉二十年述评》,方言,1998.

[79]《关于〈广州话正音字典〉》,学术研究,1998.

[80]《留住方言留住根——杂议新加坡推广华语与汉语方言》,岭南文史,1998.

[81]《祝贺与期望》,学术研究,1998.

[82]《把语文工作推向二十一世纪》,语文建设,1997.

[83]《认识—研究—再认识—再研究——关于潮汕文化的一些想法》,文史知识,1997.

[84]《广东客家方言研究之我见》,学术研究,1997.

[85]《一本具有新意的教材——读〈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教程〉》,语文月刊,1997.

[86]《对香港多元文化语言生活的思考》,岭南文史,1997.

[87]《回归前后的香港语言生活》,学术研究,1997.

[88]《试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语文建设,1997.

[89]《粤西十县(市)粤方言的语音特点》,方言,1997.

[90]《研究粤语词汇的一部佳作——序曾子凡〈广州话·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语文研究,1997.

[91]《试论粤方言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语文建设,1997.

[92]《不断开拓继续前进——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开幕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

[93]《试论粤方言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学术研究,1996.

[94]《“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述评》,学术研究,1996.

[95]《对香港语言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语文,1996.

[96]《汉语方言调查与汉语规范化》,语文建设,1995.

[97]《第四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述评》,中国语文,1995.

[98]《〈东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5.

[99]《海峡两岸开展闽南方言研究之我见》,学术研究,1995.

[100]《粤北十县(市)白话的语音特点》,方言,1994.

[101]《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大有可为——序〈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语文研究,1994.

[102]《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佳作——序邓景滨〈语文漫笔〉》,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

[103]《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学术研究,1994.

[104]《我谈语文规范化》,语文建设,1994.

[105]《把握方向 大力开展粤方言的研究工作》,岭南文史,1994.

[106]《广东省饶平方言记音》,方言,1993.

[107]《小议香港中文科教学的问题和对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

[108]《在有所作为中求地位  在多作贡献中求发展——建馆四十年的顾后瞻前》,岭南文史,1993.

[109]《经济发展与推广普通话》,语文建设,1993.

[110]《普通话“南下”与粤方言“北上”》,学术研究,1993.

[111]《广东省语言学会举行19921993学术年会》,语文建设,1993.

[112]《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

[113]《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综述》,岭南文史,1992.

[114]《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发言摘要》,语文建设,1992.

[115]《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学术研究,1992.

[116]《群策群力,把广东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做好——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发表35周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1.

[117]《坚持简化方向  坚持规范化原则——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语文建设,1991.

[118]《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方言,1990.

[119]《第二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述评》,学术研究,1990.

[120]《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常用词述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

[121]《詹伯慧、汪耀楠关于辞书学和辞书研讨会的通信》,辞书研究,1990.

[122]《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方言,1989.

[123]《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祝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

[124]《广东汉语方言研究40年》,学术研究,1989.

[125]《对文科科研工作的一些想法》,高教探索,1989.

[126]《工厂标牌语言剖析》,语文建设,1989.

[127]《学府决不能变成“官府”》,群言,1989.

[128]《谈谈方言和普通话——在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的讲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8.

[129]《小议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高教探索,1988.

[130]《谈谈新闻从业人员的语文修养——在香港文汇报的讲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8.

[131]《新加坡的推行华语运动》,语文建设,1988.

[132]《广东粤语分区刍议》,学术研究,1988.

[133]《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的巨大作用》,语文建设,1988.

[134]《谈当前的语言文字工作——在澳门中国语文学会演讲会上的讲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

[135]《鄂南蒲圻话的词汇语法特点》,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136]《有关汉语方言工作的一些认识》,语文研究,1986.

[137]黄家教,《谈汉语方言的语音调查》,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138]《从社会需要论语文教师的培训》,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

[139]《就广东的情况谈谈推广普通话的一些问题》,语文建设,1986.

[140]《有关汉语方言工作的一些认识》,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141]黄家教,《广州方言中的特殊语序现象》,语言研究,19832:121-126.

[142]《对修订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意见》,汉语学习,19832:7-11.

[143]《谈谈汉字改革问题》,语文研究,1982.

[144]《三十年来中国语言工作的一些情况——在日本中国语学会演讲会上的讲话》,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

[145]《略谈普通话学习中的“知己知彼”》,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146]《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

[147]《有关汉語方言分区的一些問題》,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

[148]《關于漢語方言詞汇調查研究的問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

[149]《广济方音和北京语音的比较》,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语文专号),1959.

[150]《万宁方音·概述》,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8.

[151]《評介〈語音常識〉》,语文学习,1956. 

二、著作类

[1]《语言多维研究新视角》,商务印书馆,2017.

[2]《汉语方言学大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

[3]《汉语方言辞书编纂的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4]《詹伯慧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5]《新时空粤语(第2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6]《广府方言》,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7]《东瀛杂记》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8]《语文杂记》,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9]《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新时空粤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南珠集·语言学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第11期)》,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5.

[13]《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第10期)》,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3.

[15]《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6]《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7]《广州话正音字典(广州话普通话读音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8]《暨南大学汉语方言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9]《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第2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0]《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第9期)》,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1.

[21]《广东地区社会语言文字应用问题调查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2]《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3]《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第8期)》,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1999.

[24]《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25]《东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6]《詹安泰词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27]《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8]《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第7期)》,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1997.

[29]《第四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30]《粤港澳学生用普通话常用词手册》,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31]《方言·共同语·语文教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

[32]《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33]《语言与方言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4]《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5]《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36]《日本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7]《学讲汉语普通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38]《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新世纪出版社,1988.

[39]《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40]《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新世纪出版社,1987.

[41]《现代汉语方言》,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42]《汉语方言文集》,龙溪书舍,1982.

[43]《浠水方言纪要》,龙溪书舍,1981.

[44]《武汉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