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莅临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畅论万年汉语文明之源揭示汉语与百越语深层连结
2025年4月29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双聘教授潘悟云先生应邀访问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围绕“汉语与百越语的万年文明连结”展开深度学术对话,为中心师生带来一场贯通语言学、遗传学与人类学的学术盛宴。中心主任刘新中教授、龙润田副教授全程陪同,并就汉语方言研究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刘新中教授向潘教授介绍声调图谱数据库和智能体
上午,潘悟云教授在中心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方言中心的办公实验场所及科研设施。刘新中教授向潘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心近年取得的多项突破性成果,包括汉语方言声调图谱数据库建设、潮州话语音合成系统等项目,并期待潘教授为方言中心提供学术指导。潘教授对中心在方言数字化建设与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詹伯慧教授代表方言中心诸位师生向潘教授前来讲学表示感谢与期待。
潘悟云教授拜访詹伯慧先生
下午三点,潘悟云教授以《汉语与百越语的连结:一万年前的汉语素》为题,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会议室为校内外数十名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讲座。他从人类文明探源的三大维度——遗传、语言与考古切入,挑战传统语言学观点,提出全新理论框架。
潘教授指出,人类文明探源的主要窗口是遗传、语言和考古。虽然白保罗认为南岛语系与汉藏语系没有发生学关系。但南岛和中国大陆在遗传和考古上一直紧密相连。距今一万年前,南海的大部分陆架重新被淹没,导致南岛与东南大陆分离。分离前两地语言互相接触联成一体可称为共同东百越语,其下限时间约为一万年前。东百越语中有大量共演化语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汉语素。早期出现的核心语素是雅言语素,即甲骨年代所出现的汉语素。比较上古汉语与南岛-东百越语的汉语素,两者的读音比较接近。这种接近不可能是几千年以前的接触,只能来自一万年前的共同东百越语。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提问环节师生踊跃互动。来自文学院、华文学院及校外研究机构的学者就语言学、历史学及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验证等议题与潘教授展开探讨。刘新中教授总结指出,潘教授的理论不仅为汉语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更将推动语言学与遗传学、考古学的深度协作,助力中华文明探源迈向新深度。讲座结束后,潘教授向方言中心赠书《汉语古音手册》。
潘悟云教授向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赠书
此次学术活动是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南方语言学”系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潘悟云教授的到访,彰显了中心作为南方方言研究高地的学术凝聚力,为粤港澳大湾区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