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刊物规范要求,请作者按以下稿例处理稿件:
1. 本刊版面宽度40个五号字,版面高度41行五号字(即行距17磅)。编辑软件请用微软简体中文版WORD。
2. 稿件各部分请按如下顺序组织编排:①题目,②作者姓名,③括注,④提要,⑤关键词,⑥正文,⑦参考文献,⑧英文题目,⑨英文摘要。
3. 题目起自首页第五行,用宋体、三号字,加粗。若有副标题,则副标题用宋体、四号字。题目下空一行。
4. 作者姓名用宋体、小四号字。如作者有一位以上的情形,请用数字1、2……标在姓名右上角(上标),同时在括注中用数字1、2……标注在工作单位前,数字后用逗号隔开,如:
(1.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中文系 广东广州 510632;2.华南师范大学岭南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1)
若有多位作者,但单位相同,则不必用数字区分,例如:
庄初升 陈晓丹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广州 510275)
5. 括注用宋体、六号字;写明作者工作单位、所在城市、邮编,外加圆括号;单位名与城市名之间空两个字符;所在城市与邮编之间空一个字符。括注下空一行。
6. 3000字以上的论文请拟写提要,提要的字数最多不超过300字。“提要”二字用黑体、六号字,加粗,空一格接提要的具体文字;提要的具体文字用宋体、六号字。提要部分左右各缩进一格。
7. 关键词3-5个。“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六号字,加粗,空一格接具体词语;具体词语用宋体、六号字,词语之间各空一格。关键词部分左右各缩进一格。关键词下空一行。
8. 正文用宋体、五号字。正文内若有小标题,则小标题用黑体、五号字,加粗。
9. 参考文献请标明文献责任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文献出处、文献起止页码。其中参考文献类型共分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等九种,括号里的字母为文献类型标识。参考文献排列顺序为:中、日文文献放在西文文献之前,中文译著按中文文献处理;中、日文文献根据作者姓名普通话读音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西文文献依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序号用连贯的阿拉伯数字,如“[1]”“[2]”……。“参考文献”四字顶格,用黑体、五号字,加粗;具体文献另起一行,顶格,用宋体、小五号字(如参考文献较多,可以采用六号字),每条参考文献如一行排不完,则移至第二行,空两格,如:
[1]曹志耘,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 语言文字应用(4):10-17.
[2]陈卫强,2012. 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0. 为了便于阅读,随文释义的注文可用行内小字夹注,或用行间小字夹注。如果注文为文献,正文中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进行标注,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圆括号“( )”内,字体字号与正文同。多次引用同一著者同一文献,还需标注页码以区分。文后按“参考文献”注明各项外,还须注明所引页码。图表注文附于图表之后。其他注文放在页脚,注释号码用带圈阿拉伯数字作为上标,如“①”;另起一页时连续编号;脚注用宋体、六号字,如: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页。
作者介绍,请写明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学位、专业职称或职务,在标题右上角标以星号*,以脚注形式出现于首页。
11. 如有谢启或说明,则置于首页下,用宋体、六号字,并于篇题之后标星号参照。
12. 国际音标应加方括号,调值用数字形式标在音标右上角,如“[lou35]”。
13. 引文请作者务必自行核对原文。非单独成段引文用双引号“”,字体与正文同(宋体)。单独成段引文,第1行左边应距离边线缩进4格,第2行以下缩进2格;引文首尾不加引号。字体采用楷体。
14. 例句版式,首行空2格,回行齐汉字;必要时接排,中间用竖线隔开。例句出处在圆括号内标明,包括书名、卷回名或卷回数等;书名与卷回页码之间以逗号隔开,书名号可省略。例句若需编号,请用加括号的连贯号码,如(1)……、(2)……;另起一节时连续编号。
例句单独列出一行时,字体按成段引文处理,即使用楷体。
15. 图表请在上方居中,同时在正文第一次提到时随即列出。若有不易随文排出的图表,请作为附录,编号附在文末(如附表1、附图1)。
16. 附录标题用黑体,五号字,居中排列,附录正文则用仿宋小五号字。
17. 英文及阿拉伯数字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如行文必要,可以采用其他字体。字号则比照上述有关规定。
18. 作者如有未见于“稿例”规定之事宜,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联系方法见“稿约”)。
《南方语言学》编辑部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八日